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共建医院-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2024年12月15日,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在结束持续3年的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专业培训连续项目之际,在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萨提亚重庆教育与应用中心等多家机构的协办下,于重庆君豪大饭店举办了“医-校-家-社”共促青少年儿童与家庭心理健康专题论坛会。开幕式上,协会党支部书记周平安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蒙华庆教授等领导主席台就坐并致辞。大会主席、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胡华教授代表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欢迎各位参会领导、专家和代表,特别分享到贝曼博士希望至少6500万中国家庭更加健康、幸福、成功的心愿,并邀请贝曼萨提亚中国管理中心副主席郝宗媛老师致词。郝老师讲到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模式无论是理论指导或是实际应用方面在助力“医”“校”“家”“社“联动,促进提升青少年儿童与家庭心理健康方面都具有着卓著的价值与效能。
开幕式郝宗媛致辞
学术活动正式开始后,胡华主持了由郝宗媛老师开启的第一个报告——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机土壤--以“医”“校”“家”“社”为一体的运用。郝老师的大会报告别具一格,应用雕塑向大家展示了“医”“校”“家”“社”不同情境带给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迅速吸引了参会者的目光,为大家带来一场知识和体验的盛宴!
胡华主持论坛报告
郝宗媛主题报告
郝老师在短短40分钟的报告中,阐述了萨提亚模式培养青少年儿童的方向和目标,致力于帮助其成长为负责任的、高自我价值的、和谐一致的、自主独立的、有方向和目标的人,并从生存需要、心理营养和精神营养三个层面解释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郝老师使用角色扮演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在讲台上作画”的现场雕塑,帮助大家清晰直观地看见了青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对其健康和行为发展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医、校、家、社的整体系统中,每个部分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塑造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每个系统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一个人幸福的可能性”,郝老师用清晰直观的语言帮助大家有机会从医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工作者等多个视角出发,让参会者体悟到在面对日渐频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和挑战时,如何运用自己,带领青少年儿童去到改变和转化的历程中,促进青少年儿童的积极发展。
郝宗媛雕塑呈现主题
上午还特别设计了圆桌论坛——“萨提亚治疗模式助力医疗卫生工作更有温度、广度和深度”,六位3年来跟随协会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培训项目学习成长的精神科医护人员(协会副秘书长、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青少年儿童心理中心张艳主治医师、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睡眠心身医学中心陈勤主任、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青少年儿童心理二科黄兴东主任、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青少年儿童心理二科盛久灵护士长、重庆市铜梁区人民医院睡眠临床心理科赵安勤主任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北碚医院心身医学科贾璐副主任)共创并生动地分享了将萨提亚模式的信念、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临床工作中的经验。他们透过青少年案例,通过雕塑、冰山历程性提问等方式,向大家呈现了患者“真正的难题”及所做出的相应干预。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的展示,将上午大会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
萨提亚模式精神心理科临床应用“圆桌论坛”
下午2点,由郝老师带领的“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机土壤--以“医”“校”“家”“社”为一体的运用自己”会中工作坊承接上午大会报告的能量,有条不紊地拉开了帷幕。首先,郝老师对她上午大会报告进行答疑解惑,并运用现场雕塑的方式回答了家长视角中的各种难题。“难题是失功能的解决方案,难题下藏着什么渴望?”郝老师运用雕塑展示在系统各个部分的应对方式如何影响自己的外在和内在,承认和接纳如何带来生命能量的提升;郝老师还细致讲解了人的“三度诞生”,及如何实现去为自己负责而达到第三度诞生;随后,开展了三人小组讨论和热烈的现场活动,以帮助参与者感受家庭压力下各个角色的自动化应对方式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激活其内心朝向更加和谐一致性的内在愿力与行动力,更好地整合自己,以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表达。而这种内在的转变必将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和支持性的成长环境。短短3小时,50多名参会者全身心投入,纷纷感受到萨提亚模式助人心身健康的魅力!
郝宗媛带领会中工作坊
下午平行开展了分论坛“萨提亚模式在学生心身健康和危机干预中的应用”,由心协副秘书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的屈远博士主持。受大会主席胡华教授的邀请,重庆萨提亚模式的践行者、心理专家叶海燕、吕玥、支愧云和贺唯静,分别“从家庭三角关系图在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中的运用”、“萨提亚模式视角下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关键要素”、“心理师的自我运用”、“利用萨提亚模式的共情,和孩子好好说话”等几个方面,就萨提亚模式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危机干预和共情理解等多方面进行经验分享和理论探讨。可以说是“干货”满满,参会者积极投入并感觉不虚此行,收获丰富知识和体验。